爱情驴行记--绩溪龙须山(转)

6
回复
436
查看
[复制链接]

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

发表于 2014-2-24 15:30:0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(中文注册)

x
经历了10.1徽开古道徒步之后,自己对户外运动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诠释。行前对龙须山的了解已通过网络了知一二,户外装备也正在不断的添置之中,这些的过程也许就是一个菜驴到老驴不断成长的过程吧?想想第一次齐云后山的朦胧,第二次徽开古道的掉队,那第三次龙须山又会有怎样的精彩等着我呢。期待,兴奋,很多种心情交织在一块,无眠到天亮....
龙须山位于安徽绩溪登源河东岸,东连七姑山,有双峰:主峰龙峰,海拔1048.6米,顶有龙池,四时不枯;次峰白沙峰,有龙台岩、石门、石梯、飞瀑诸景。龙须山,是一座被沙化了的山,山脊上的岩石基本都风化成了砂石和白沙,与周围青葱的群山有着鲜明的对比;山体因长期风化,留下一道道残痕,自上而下飘然垂落,故此龙须山而得名。这就是我在驴行的前夜,在电脑上收集到有关龙须山的资料。

经历了10.1徽开古道徒步之后,自己对户外运动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诠释。行前对龙须山的了解已通过网络了知一二,户外装备也正在不断的添置之中,这些的过程也许就是一个菜驴到老驴不断成长的过程吧?想想第一次齐云后山的朦胧,第二次徽开古道的掉队,那第三次龙须山又会有怎样的精彩等着我呢。期待,兴奋,很多种心情交织在一块,无眠到天亮....
早早的起床,早早的收拾好行装,5点刚过,堂弟就骑摩托车来到我家,这个时间是昨晚约定好的。从家到屯溪,每天上班骑电瓶车也就半小时左右。秋日的早晨,薄雾笼罩,露水涂抹绿叶。放眼望去,那马路,那村庄,那山坡上的树,构成了朦胧的图画,延伸远方,铺向天际……坐在摩托车后面,寒意侵入肌肤直打颤。马路上的行人很少,但急速驶去的旅游大巴出乎意外的多,这个黄金周,说句心里话,快乐与劳累的都是那些外出旅游的朋友。到屯溪也就10几分钟时间,停好车快速赶往集合的地方---仙人洞路与黄山中路交口(有意思对面)。来的人已经很多了,有我认识的也有我不认识的。没一会时间,人和车是越聚越多,若大的华联超市门口广场已经非常热闹:吃早餐的,加油的,打电话的,寒暄问候的。6点左右,人员来的也差不多了,在港队的安排下,大家各自组队出发。
屯溪,这座被很多人喻为“小上海”的城市,在我外出工作10几年后的今天,给我的感觉依旧是很落后。城市建设,管理与营销做的不是很精细,老祖宗留下的古老徽州文化也在慢慢的被侵蚀,被淡忘。落寞的文化实质与政府的徽文化保护与建设,形成鲜明对比是那么的强烈。以至于在很多人看来:是注重口号与形式,但缺乏了韵味与内涵。低收入高消费,就是目前屯溪最真实的描述。

车队经杭徽高速、绩黄高速、绩龙086县道于7:30分左右,抵达龙川,驴车停放在中国龙川停车场。今天是黄金周第五天,场内就已停放了很多的私家车。下车,集中,合影,人数挺多,随着镜头一嗒,一张重在记录,不记人脸的合影就成了。接下来就是分组,正反两组,我选择的是反穿。其实路上也听说正面风景好些,但是一想到反穿会非常的刺激,不走寻常路的我毫无犹豫的选择了反穿。其实,不管是正穿还是反穿,一路下来的风景都是美丽的,这份美丽不仅来自于天然,更关键在于自己心情与心态。
4880f60c68ea1586577770ec72f7adc7.jpg


a6c312a6d74c089be6e0cbd5f3d0f032.jpg



天地有阴阳,山脉有正反,不在乎从哪里走,关键是在路上,这样就足矣。本组的领路人是港湾,把手和老鬼,还有小老人,小鱼,简,光光,宠儿等户外论坛上的当红大牌一路随行。大家边走边聊,有期待,有兴奋,走在路上能远远望到对面高高的龙须山,看起来真美,也挺雄伟。在领队港湾的带领下,驴群沿着龙川(坑口)登源河西岸向东南行进,穿过龙川景区,跨过很有味道的双独木桥,就到了浒里村村头。在村头就是龙峰禅寺。从浒里村边田野小路一直往东南方向开始进山,先要从海拔210米一直翻上龙须山主峰前的一座约500米的山,基本是在树林里穿行上升。而且沿途没什么风景,就是一个劲的爬山。因为是连续拔高,所以也是强度最集中、身体最难受的一段。1个半小时后,到达峰顶后,视野豁然开朗,主峰、次峰的雄姿映入眼帘,四周景色尽收眼底,盘山小路,山峰层峦叠障,数个村庄点缀谷底,美不胜收。此情此景会想起明代陈章有诗曰:“大峰小峰如削铁,绝顶摩空更奇绝。道人何处架飞云,直上峰头看龙穴”。那气势那场景,更有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暮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的最高境界!


759400344230ec7f72b7e09366dff82a.jpg


6dcb963497110e6d6021fc216f2689f8.jpg


36428b1178373e0e15e5cd59b3e7df3b.jpg


7a96bd7cfba52e598a6ebed3933ae6b1.jpg


fc26dffa97ac7e8395f8bd47f15bbd4b.jpg



接下来就是在山脊上行走,眼前的山脊用山尖来描述会更为贴切一些,因为窄的地方只能容下一只脚,且两边都是飘然垂落的砂石和白沙,稍不小心滑倒后果不堪设想。一路向前,驴群边走边停,每个人都在咔嚓咔嚓声中留下那精彩难忘的瞬间。行走在山尖的驴群,没有了往日的嘻嘻哈哈,每个人的神情都很专注,前进的步伐采用的策略就是:双脚横走。这样走的好处就是,增加鞋底摩擦面积,达到不易滑倒的目的。这个时候,也更能体现出第一户外团结与互助的精神,下坡的时候,大家相互搀扶,相互打气;上坡的时候,一个伸手,一句鼓励更让每个人动容;这个时候,男孩子大多都充当着“护花使者”的艰巨任务。从山脊上行走约半个小时后,再下行到400米的溪谷才真正到达了龙峰的山脚下;之后便再开始一路上行,主要是在山体上斜切,斜切途中,能看到很多的记号与彩带,那些都是前人留下的徒步记号。


f3ba84e7f816a924f4dfe410f0115739.jpg


真正的第一个休息点是“上石屋”。“上石屋”由东西两边分别由二块天然大岩石垒起,上面盖了一块巨大扁平的岩石。石屋高2米多一点,北面宽一排能站5人左右,南面一排站立2到3人,深度(平行长度)约3米,整个石屋由五块岩石天然组成。石屋口径南小北大,南面洞口上处是龙峰溪流,此地很平坦,南洞口外5米处并是陡峭的山体墙,进洞口里外左侧有一块约10平米的平台岩石,北面洞口比南洞口略高一点,也宽一倍多,平台岩石这里作为扎营地,条件还是不错的,只不过地方太小只能安置三五顶帐篷。大家到达这里的时间是十点左右,大家一起坐下来,喝喝水拍拍照。在“上石屋”的左侧,是条常规路线,今天领队港湾,把手和老鬼欲突破常规,利用大家休息的时间欲从左边探路。第一次港湾探路回来,走不通;第二次,老鬼爬上空地前方的一棵树,欲丛从上方探路,但是没有多久还是原路返回;第三次,把手和港湾继续探路,没有多久前方传来呐喊声:“有路,大家跟上。”待在原地休息的驴友顿时来了精神,个个摩拳擦掌,跟着领队前进的步伐鱼贯而入。
从“上石屋”上行不到五分钟,前面有一分叉口,我们沿着丝带指向往下走了一段后再次上行时,一面六十度左右的岩壁档在面前,这里的足迹更加难寻,港队和把手一直在前面开路,约十几分钟后到达一垭口处。而这段爬行,是在峭壁上来回穿越,危险程度也高于先前,所以大家走的是相当的小心和缓慢。垭口往左边的小山脊,形似猪头,崖顶便是一个绝好的观景台,可清楚的看到白沙峰的绵绵山脊。看到我们走过的山脊和远处的村庄还是有一点成就感的。大家驻足而立,一个一个前往拍照留念。站在岩顶,俯阔四野,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;回眸刚刚走过的路,心情澎湃;对面的山峰就是刚刚走过的路,站在岩顶望下看更直观:远眺山脊犹如龙筋旁绕;山体中部基本是绿叶成荫,松树茂密。
向右继续上行,走在那沙沙作响的山路上,真得有点沙漠行走的感觉呢,影子如影相随,就这样走着,听着沙石划落悬崖的声音。嘿嘿,有点沧桑,有点孤寂。。。“脚在地域,眼睛在天堂”,一步一挪丝毫不影响欣赏美景的兴致。
b598b1659557a48919a1cfecdb770d62.jpg


9d8fedbf1f651fb6a8d69717b02003fb.jpg


11点来到山顶,这里悬崖峭壁,山体分化成砂砾石,山脊最窄处只有一脚宽,山脊东北面是几百米的深山谷,如斧劈一样,陡峭、光滑如镜,没有植被,一条长约百米的山脊只能容一人通过,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,有恐高症的人是不能行走的。山脊上只有稀少几棵小松树顽强地挺立在岩石风雨之中;后面的路越来越难走,应该这样认为这根本不是路,而是我们把它当成路来走。“哇,这么陡峭的山壁,怎么上去呀?”正在迷惑间,领队港湾和老鬼已经在上面把一根绳子一头拴在树桩上,一头扔下来,接着就是大家按秩序,抓着绳子往上攀登,这样的场景平常只有在电视上见到的,今天要自己体验,心里只发毛哎!没有选择,只能壮起胆,抓紧绳子往上爬!在快要上坡的时候,有一双手用力把我拉上了坡,“呵呵,谢谢了!”就这样在领队的借力下,我很快也爬上山坡。站在山顶上,望着不见底的山凹,仰望蓝蓝的天空,洁白的云朵,纵有千丝万缕的烦恼,也随风飘去,无影无踪了。真是“一览众山小”,而我们只是世界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,一不小心就会融入这尘土。

15d198f9435335cd88e5681c9bb38cb6.jpg

再说这攀爬也真要讲究技巧的,看看那些懂技巧的人,爬的速度又快又矫健,姿势也很帅;不懂技巧的人,尤其是女孩子,尖叫声和求救声隆隆,脚底打滑,玉手出汗,不停的在绳索四周来回打转,看了又好笑又担心。好在领队的正确引导下,所有人员有惊无险的顺利登顶。登顶的感觉真好,遥望前方,便是最高峰。
bb216a7055ed7116e94d490734c50f2d.jpg


0b829168f20dab03f53e3a9b770c5360.jpg


20e0a0e8fe0cc51277f66b5d810630d4.jpg

顺着山脊一路前行,越过一小片树林,就听到了山泉的声音,跨过去,是一个近百平米相对平坦的山坡展现在眼前。在我到达之前,已有好多驴友先期到达,大家席地而坐,准备进行午餐。不一会儿,正线穿越的也先后陆续抵达。此时的小山坡已经很热闹了,三三两两,有说有笑,互相调侃,尽情放松,大家互相呈现爬山的感慨与激情。户外是美食的天堂,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带的食品,边吃边说,此情此景,其乐融融。拍PP大餐的主要原料肯定是美驴。用餐完毕后的头件事就是每个人很自觉的收拣起垃圾,放在领队指定的地方。
休息片刻后,大家又开始面临抉择,队长问大家自己的意愿,要怕的或者是不适的就走常道下山,要不怕的就跟上走悬崖绝壁。西线反穿的,有几个选择了常道下山,剩下的全部从正穿上山的线路下山。12点半左右,正反队按照计划下山。
我们西线反穿队,左拐一路向西北方向前进。古语曰:上山容易下山难。此话真的不假,相较于上午的爬山,下午的下山更难了。鞋底下的沙石好象更滑了,双脚好象也不听使唤似的,稍有不注意就会摔倒。
一盏茶的工夫,便来到“一线天”山石处,此山石由三个单体巨石组成,与山体相连;
2113efa3d159b820ec98dad31fed3e01.jpg

十五分钟后,又遇到岩石分化裸露陡滑处,再一次采用手脚并用的战术,爬过沙砾陡滑最艰难险阻的路段,顺利通过;
一点半光景,一行来到一断壁处,岩壁高约三米,这里只用二根碗粗的小树叉靠在岩石体壁上,驴群借助树叉在老鬼和我的借力援助下通过;
过龙头岩,穿猪头壁,离山脚越来越近了。大家在一岩石边,稍作休息,嚼着光光的枣儿和果冻也是一种享受。这是一断壁处,岩底到岩顶犹如一横切面,徒步攀爬非常不易,这也是正线所说最险的地方,他们是借用绳子上来的,但是我们西线下山没有用绳子,很勇敢,尤其是女生,很棒;

半小时后,驴群陆续来到二石门景区,此山门由11根山石条组成拱形门顶,山门左右是固定的山体岩石,门的宽度只能容2人并肩站立,不能并肩同行。虽然,树形很矮小,没有黄山松形态奇特秀美,但在恶劣环境中生存,也是可喜的,有些陡峭的山体松树根完全裸露在外,犹如龙须和树的血管经脉,根根强劲,只要有根扎在岩石中,它就顽强地活着,艰难地生长着;
4a4ba0230612edde6500fb8b4157e7fd.jpg

过了二石门,很快就到了一天门,此门是天然岩石形成,山门东侧成60度左右斜角,重达百吨,与山体岩石形成固定连体,气势磅礴,非常雄壮,接着上岩石台阶,这是古代人工凿出来的,台阶随山体自然岩石斜坡凿开;
472535d25ec5b61616e3684b0df02f37.jpg

过了一天门,进入茂密的杉树林,山脚就隐约可见了,于是大家加快了下山的行程。走到一处小池塘,一个大石头座落其中,大家纷纷驻足,擦脸,洗手,拍照.....途中偶遇来自无锡的驴友,他们也正好下山,彼此寒暄过后的感叹就是:天下的驴友是一家。
走在机耕路上,再次回望那高高的龙须山脉,不象龙须,倒如龙筋。
3点多才到达登源河边的龙川胡氏宗祠景区,一边走一边欣赏这座特有文化背景的古村落。今天正值黄金周假期,所以每天来这里旅游的人很多。看着团队导游的介绍,我也驻足聆听这龙川的记忆:
2460f0db17f4bcbd3d4f0cda3511d311.jpg

1.村子似船似舟,登源河绕村子东头而过,河的东侧是海拔1000多米的龙须山作为屏障,因山上长满龙须草,故称“龙须山”。龙川溪因有龙须山而得名,龙川溪从古村落前穿行而过,汇入登源河。“山水之气,以水而运”,使村前的宗祠、小桥、“都宪坊”“奕世宫保坊”、古村、五风门楼、影墙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人文意境。不要小看这条龙川溪,每当登源河遭遇洪水、山川汹涌咆哮、遂浪涛天、水位高出龙川溪水位时,却不会发生河水倒灌的现象。有人传奇地说是真龙守住了河口。
a91d924757fa51ffb2e588fba74e91ad.jpg

2.村口的奕世宫保坊距今已有400多年,是一坊二主,是为龙川胡富、胡宗宪而立的功名坊。一位是户部尚书胡富,一位是兵部尚书胡宗宪,前者是文官,后者是武官,明嘉靖年间的抗倭名臣。胡宗宪是最早将钓鱼岛划归中国版图的第一人,墙上保存的版土清晰可见。
1f84f93b32acaf260734be6707679f05.jpg

3.奕世宫保坊对应的河岸东侧是都宪坊,上端是“圣旨”二字,是皇上下达圣旨允许村民立的牌坊。都宪坊通往一条狭长的巷口,在巷口立一块石碑“进士巷”。这个村建村1600多年,明朝出了7位进士,清代又出了3位武进士,胡氏家族走过了一条贾儒并举之路。

4.都宪坊的东侧是胡氏宗祠,位于登源河与龙川溪交叉口,坐北朝南,三进七开间,气宇恢宏。宗祠最大特点满堂“荷”气,借祠前龙川之水为泮池,又在门前溪对岸设有影照墙,龙川水在照墙、门楼之间涓涓东流,照墙开阔地还有一铁锚,铁锚的前方一棵古香樟树。寓意行舟的胡氏宗族,在丁氏帮辅下,家业兴旺。
意犹未尽之时,便是堂弟急促的催促之声。不知不觉的在龙川村已驻足1小时有余。忽想起了户外驴群下山集合一事,便一路狂奔。幸好还有部分驴友尚在返回途中,所以也少了很多内心上的自责。
今日的龙须山之行,先不论山有多艰险,步道有多坎坷,就论那心情,是快乐的,是享受的.....那比什么都重要。过程让心情在路上释然,过程让快乐在路上伴随,过程让记忆在路上停留。
龙须山,这座极富个性和孤傲的山脉,就这样被我们征服了;龙须山,这座极富传奇色彩和内涵的山脉,就这样被我们读懂了。
龙须山,后会有期!我们终将归来,伴着暮色!





献给20121004同行的驴友们,祝大家天天开心!感谢同行中认识的朋友与峰子的坐驾,有机会再见!
本随记中的山名,有些来自领队的口述,有些来自网络上的简称,如有不实请指出。

掉色的爱情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012.10.11


巅峰南德说:
山高人为峰,路远任我行,江西巅峰户外倡导绿色户外!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发表于 2014-2-24 18:09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帮帮顶顶!!
守候说:
山高人为峰,路远任我行,江西巅峰户外倡导绿色户外!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发表于 2014-2-24 18:52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支持一下:lol
海天说:

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唯一官方群:132109886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
发表于 2014-2-24 22:04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路过,学习下
老鹰说:

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唯一官方群:132109886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
发表于 2014-2-24 22:22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是个凑数的。。。
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说:

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唯一官方群:132109886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
发表于 2014-2-24 22:36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有道理。。。
阿华说:

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唯一官方群:132109886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
发表于 2014-2-24 22:49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找到好贴不容易,我顶你了,谢了
还没想好说:
山高人为峰,路远任我行,江西巅峰户外倡导绿色户外!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(中文注册)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注我们:巅峰户外与你快乐分享

官方微信

官方微博

全国服务热线:

400-000-000

地址:江西省南昌市

邮编:330000 Email:kinbb82@163.com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  江西巅峰户外运动俱乐部 版权所有   

江西巅峰户外运动俱乐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