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晚的官坑,只有小溪潺潺流水的声音,间或传来几声狗叫,显得十分宁静。考虑到今天徒步的强度大,夜间搭帐篷、做晚饭都不太方便,而明天的强度也不亚于今天,大家决定找家旅馆住下,洗个热水澡,炒几个小菜,喝点小酒,好好睡一觉,解除一天的疲劳,为明天艰巨的徒步恢复体能。正好有个村妇在路口迎着我们问是否要住店,我们一看她家房子挺高的,而且敢叫“官坑饭店”,于是就答应下来。结果阴差阳错,正是老刘去年徒步到官坑时中午吃饭的那家饭店,老板叫汪旺生(13576317639,0793-7259588),见是熟客,也格外热情。我们依次洗完澡,饭也烧好了,婺源特产红荷包鲤鱼当然少不了,老龚也终于吃上了萝卜烧肉,可惜不是偷来的萝卜,这让他很郁闷,俗话说,买的不如偷的,何况还辛辛苦苦背了两天,走了60多里路,他发誓明天不再背这几颗萝卜了。汪老板陪着我们一起喝酒。我们向他说起明天徒步的计划:准备从官坑到庆源,再到江岭,再到晓起。他说如果轻装可以,重装肯定行不通,官坑到庆源十几公里,庆源到江岭十几公里,还要走回头路,虽说有一条翻山的小路,但也是早已废弃,也省不了多少路,江岭到晓起,又十几公里。牛都走不到,别说人了。他建议两个方案:一是徒步到安徽,路上风景很好,保你们不虚此行,他免费带路,三个小时就可以到安徽,再花7元钱搭乘中巴到屯溪,看仿宋古街,之后坐火车回南昌;二是在官坑坐明早8:00的班车到10公里处的庆源路口,再徒步到庆源,之后直接徒步到晓起,这个路程也相当的辛苦,但还是比较靠谱的。我们商定,第一个方案留待秋天看枫叶时再来吧,明天就按第二个方案执行,其实第二方案也是我们计划之内的方案,因为到江岭唯一的目的就是看油菜花,现在是油菜没花,也就没什么看头,放弃江岭也无所谓。我们边喝边聊,直过了十多点才回房间睡觉。
2月11日
线路:官坑(搭车)——庆源路口——庆源——溪迸——白木段——上晓起(自驾)——婺源(自驾)——景德镇(自驾)——南昌
徒步路程:20公里
关键词:青石路、古村、古桥、溪流、一座大山
天气:阴转多云
强度:★★★☆☆
迷路:★★★★☆
风景:★★★★☆
7:00起床,在村里转悠,整个村庄,被四周的山岚所包围,显得平静安逸。沿溪有两条青石古道,通往外面的世界,清澈的河水中各种鱼儿往来嬉戏,又使村庄充满生机,体现了自然和谐之美。吃完早餐,汪老板带我们到村边的山上,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官坑,一条呈"Y"形的小溪把偌大一个村庄分成三大块,薄薄雾霭中、沿小溪两岸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布,白墙、黛瓦、绿水、青山、炊烟渺渺,如同一幅静美的山水画卷,果然无愧婺源最美乡村称号。
8:00回到村庄,班车已经到了,告别汪老板,我们搭乘班车出村,班车又绕路到另外两个村子接客,从段辛乡出来,见前面一辆班车挡道,似蜗牛爬行,就是不让我们超车。一问司机,原来我们的班车比他们先到段辛乡,抢走了他们的客源,所以采取此报复行动。就这样,两辆班车在公路上以我们徒步的速度行驶,大家都无可奈何,好不容易到达庆源路口,我们三人赶紧下车,目送两辆班车继续蜗行,一看时间,已是9:20,10公里的路竟然走了近一个半小时,比我们重装徒步快不了多少。
庆源路口是丁字路口,比较容易碰到过路的本地人问路,从这里徒步到庆源有3至5公里路。沿着“丁字的脚”水泥路面缓坡上行200余米,即可见左侧通往庆源的青石路直通向山顶,十分明显。沿青石路上爬,会被去庆源的盘山公路隔断,横跨公路,再次进入青石路,不久会在路左侧见到一眼清澈山泉,再上行几米有凉亭,可以在此休息。过凉亭上行几分钟,青石路再次被盘山公路隔断,至此青石路已结束。这里行人较少,无法打听道路,我们又面临左右两难的选择。这两天我们多次在渺无人烟的地方面临这种道路的选择,借助出发前网上查阅的攻略和指北针都能做出正确决定,有的路段就连当地人都没有走过,想想感觉挺自豪的。这次照样经过讨论,老刘说,感觉从方向上看,沿公路向右下坡比较靠谱。于是我们选择向右下坡,并决定如果老刘感觉错了,就将他一个人留下来,就地找个村姑,流放三年。下行不远,见右边山下有一个小水库,是一个大养鱼塘,真是一个钓鱼的好去处。正好此时有一位老人推着一车垃圾迎面而来,赶紧问去庆源的路,老人说正是沿此一路下坡,说明我们的判断又一次正确了。下坡不久,有一村,村口立有“庆源第一站”招牌,我们从村边沿公路继续下行,10:30终于到达庆源。
庆源建村于唐开元年间。这里峡谷深幽,宽如太行之盘谷,美如武陵之桃源。地处万山之巅,阻外而溢中,是始祖几经选择的避乱胜地。庆源村口“别有天”古亭内现仍留有古人绝句“空山隐卧好烟霞,水不通舟陆不车,一任中原戎马乱,桃源深处是吾家”。原亭大门口两侧有联为“车马绝喧阗忆前人三径怡情托迹不殊陶靖节、鸡犬声相闻惟此地四民安堵落花犹似武陵源”。横联为“桃源深处”。庆源村地貌极为奇特,狭长的山谷两侧,海拔千米以上的二条山脉对面相峙,“合掌观音”主峰抱合“明镜山”,而“天外来龙”主脉下,天生一座“玉屏岭”。“神龙西至挂屏岭,合掌观音坐镜台”,大有隐仙卧龙的圣境和净土佛地之灵气。整个村貌犹似一条船,船身依屏对镜、船头船尾形成狭窄的隘口,是进出村庄的咽喉之地,也将整个村落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。相传,当年太平军的一支部队,前锋进入庆源村头隘口,看到山闭涧断,疑为山谷尽头,于是折回梧村另寻新径。后人在此建一路亭,亭壁题有“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二句古诗,面对地理形势,竟是如此贴切神合。我们在村子里游览了一个多小时,才依依不舍的离开。
在庆源,你基本上难以打听到去晓起的穿越路线。村民十有八九建议我们花60元请个向导,并信誓旦旦的说,去晓起的分岔路太多,告诉我们也白搭,而且上山是土路,更容易迷路,那可不是好玩的,外地人没有向导不可能走到晓起。我们从几个老年村民口中断断续续打听了一些到晓起的关键性提示,就懵懵懂懂的上路了。
在村口,沿溪流右边的青石古道一直出村,不久在路边田园可见一棵枯死古树,犹如孙大圣的金箍棒,直耸苍天,又如一位历史老人,在默默注视着在青石古道上行走的人们,见证着青石古道的沧桑历史,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过“历史老人”身边。一会儿可见左边有一小桥,通向左侧大山,我们感觉不像是去晓起的爬山的路,于是放弃过桥,后来知道这好像就是去晓起的近路。我们继续沿溪流右侧青石路前行,到达山脚,青石路分岔,向右的一条上山,向左的一条向下至溪边,正当我们不知所措时,一位村民砍树下山,告诉我们向下沿着溪流和青石路一直进山,会走到一个叫溪迸的村子,到时再问路。于是我们坚定地沿着小溪边的青石路向大山深处走去。一路高山峻岭,溪流潺潺,空气湿润,令人心旷神怡,已有片片绿色在枯黄的冬季顽强蔓延。在这深山老林的青石路上,只有我们三人徒步,间或有一两位村民肩扛木头迎面而来,我们恍惚穿越到徽饶商人赶路的时代。只有路边时常可见的游人丢弃的各种食品包装垃圾将我们拉回现实——我们之所以肯定是游人丢弃的垃圾,是因为其中一些食品在乡村小店不可能买得到——这也让我们得以判断我们是否走在正确的路上。不知不觉中山涧小溪已在我们脚下很深处,但闻其声,不见其形。我们有碰上一位村妇,肩扛圆木而来,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里,我们当然不会放过任何问路的机会。村妇很惊讶的说,你们怎么会在这边山上走呢?看到对面半山腰吗?是不是有一条很明显的路的痕迹?那就是去晓起的路啊!我们一听,很是茫然。问这条路能到晓起吗?她说能是能,太远,她也没走过。我们商议,有三个方案:一是回到村头过桥,走到对面山路上去,但此时我们已经走了一个多小时了,大家都不愿意走回头路;二是就地直接硬闯下到小溪,跨溪再硬闯到对面山路上去,但估计难度太大,且不说至少十几米宽的溪流喘急且不知深浅,就是这几近垂直的陡峭山坡和密布的荆刺丛丛就难以逾越;最后大家决定按第三方案,继续向前走,反正方向没错,大不了在山里搭帐篷宿营。好在不久,我们又碰上两位扛树村民,再次问路,他们明确说此路没错,还是要沿溪流青石路走,我们信心大增。不久开始下坡,1:20终于看到溪迸村。
溪迸村只有几户人家,或许是少有外人来,村里的土狗异常凶野,从我们进村开始到出村已远都一直追着我们呲牙咧嘴的狂吠,我们在土狗制造的狂暴噪声中匆忙问路,村民很友好,但由于土狗干扰,我们也只听了个大概,就是沿着青石路一直走到山脚,开始爬山,爬山的路是土路,翻过山,离晓起就不远了。此时我们心情很好,决定一鼓作气,走到山脚就埋锅造饭,这一决定让我们直到16:00才吃到中饭。溪迸村外,有一个小土庙,在此我们又遇上了一位扛木头的村民,他说,到前面要经木桥过溪流,再往山里走,不久就开始爬山了。十几分钟后,果然左侧有木桥,但与想象中的木桥大相径庭。只是两三根木头拼在一起,临时搭在溪流两头的岩石上。我们认为既然是连接婺源两个最美村庄——庆源和晓起穿越路线上的小桥,至少应该是固定的,像这样稍涨一点水就会冲的无影无踪的临时木桥应该不是去晓起的,估计是村民砍树走的小桥。去晓起的桥应该还要沿当前溪流右侧青石路继续前行。为稳妥起见,老刘特意上小木桥走了走,小桥就晃了起来,老刘很肯定地认为这不是去晓起的桥,而老龚又直行探路,感觉青石路还整齐的向前延伸着,于是大家决定不过此桥,继续直行。这让我们又一次错过了抄近路到晓起的机会,但却让我们见到了一次难得的自然奇观。
再行不久,四周传来不绝于耳的“咕咕”的叫声,老龚向山上张望,没有发现什么东西,问我是什么动物叫,我说像是野鸡叫。可这得多少野鸡才能发出如此规模的大合唱啊。及至山脚路边一片废弃的水田,浅浅的水面上,布满一片片枯草,在亮水处,我们惊奇的发现,层层叠叠的都是一种叫不上名字的蛙,表皮光滑,呈土黄色,数都数不清,个大的有半斤八两,小的也比平时见到的青蛙大得多,非常壮观、震撼。我们放下背包,拿出相机,想涉水到近处拍几张特写,却发现草里面也趴满了蛙,难以下脚。原来我们刚好赶上冬眠的蛙出来,进行交配,蛙的交配竞争非常激烈,一只母蛙身上往往趴着好几只公蛙,拍了几张照片后,多数蛙悄无声息的跑掉了,剩下几群“正在进行时”的蛙,还处在忘我状态,哈哈,这是此次婺源之行最值得回忆的事了,有钱也买不到的风景啊。
我们边走边议论,不知不觉间来到了群峰脚下,见青石路穿凉亭而出,直通山上。这和村民描述的土路上山完全不同。我们再次商议,估计我们原先放弃的木板桥就是穿越的路。但离开木桥已经40分钟了,难道还要返回去吗?现在已是14:15了。最后大家一致认为,根据前两天的经验,有凉亭的青石路,一般是正路,一定能到村庄,有村庄就不怕。于是,我们饭也没心思吃了,开始爬山。好在此山海拔仅500余米,不到半小时即到垭口,有一横向小路,向右上山是土路,向左下山青石路,下去几米就见村庄。老龚说管它三七二十一,到村子再说。向村民问路,村民的回答让我们欣喜若狂,他们说此村叫白木段村,我们并没有走错路,而且还是庆源至晓起的主路,要好走得多,就是远一点而已,那条翻山土路虽近,其实非常难走,且山上分岔路多,极易迷路。从此村至晓起还有10里路,要过几个村庄,一路可问人,再无迷路可能。可先沿沙石公路一路下坡,至两户人家处再回到青石路,就快到晓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