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象青石路——婺源徒步穿越游记

6
回复
1256
查看
[复制链接]

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

发表于 2014-3-19 14:31:2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(中文注册)

x
印象青石路
——婺源徒步穿越游记
禹铸九鼎伊始,上古先民就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古道——丝绸古道、茶马古道、车师古道……在我国幅员辽阔的版图上,坐落于黄山、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的丘陵山区,有一条历尽岁月斑驳与沧桑绵延百余公里的小道——徽饶古道。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,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。起于安徽省休宁县的樟前村,终于江西上饶。它是古徽州和古饶州的通道和桥梁,是古吴国和古楚国的分水岭,饶州的茶和徽州的墨由它开始流向四面八方,属旧时的“国道”。
2012年2月9日至11日,我和同事老刘、老龚重装徒步在婺源徽饶古道上,探寻先民政治经济的神秘面纱、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时间尘埃的传说故事,沿途奇峰、怪石、栈道、溪流、古村、古树、茶亭、廊桥……就像行走在历史的风尘里,自然的深邃中。在青山里,在村道旁,在不经意间,一棵名樟古杏,一支牵缠古藤,一段残壁断碣,一眼水泉深井,一条蜿蜒小溪,都有一个传说,一个典故。
2月9日
线路:南昌(自驾)——婺源(自驾)——思溪(自驾)——清华镇(自驾)——洪源上村(岭脚)——陀川——理坑
徒步路程:15公里
关键词:青石路、古村、古桥、古树、溪流、一座大山
天气:阴转雨夹雪
强度:★★☆☆☆
迷路:★☆☆☆☆
风景:★★★★☆
早晨6:10起床,再一次整理装备。吃完饭,背起行装,兴冲冲下楼,7:30,在天祥大道师大路口,接上老刘和老龚,向婺源进发。车沿德昌高速行驶,我提醒大家,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小雨,后天下午转阴,要做好防雨措施,大家都说带了冲锋衣,问题不大。老刘想看看我的登山杖,我才发现临走时忘带了,相当的郁闷。
车过德兴,转婺黄高速,10:30到达婺源县政府。见到朋友老陈,他请司机小陈帮我们开车,到今天的第一个景点——思溪。途中离县城5公里处,小陈指着不远处小河流水的村落说,那就是秋口镇丛溪村,电影《闪闪的红星》抢米一出戏就在那里拍的。我们从车窗看去,果然是流水人家的景致。11:15到达思口乡,出乡镇,路过著名古村延村,由于时间关系,未作停留,直接到达思溪村,这里距县城10公里。是我们游览的第一站。
思溪村建于南宋庆元五年(公元1199年),村落背山面水,嵌于锦峰绣岭、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,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,清澈小溪穿村而过,山水互为点缀,如诗如画,意境神美。我们沿着村里的青石板路往里走,首先见到村口明代“通济桥”和“如来佛柱”,小陈介绍,思溪村中保存有清代商家住宅“振源堂”、“承裕堂”、“承德堂”、“孝友兼隆厅”等。三雕”(砖雕、石雕、木雕)工艺精湛,充分体现了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,清代“银库”屋,当世现已少见;我们重点游览了“敬序堂”,建于清雍正年间,房屋由庭院、正厅、后堂、花厅、厨房、花园等组成,占地面积一亩多,客馆的建筑雕刻精细完美,厅内为长方形藻顶,古色古香;这里拍摄过电视连续剧《聊斋》。
从思溪出来,前往清华镇。在一山坡顶上,司机小陈特意停下,说从这里向左俯瞰,风景很好。远处河流在此拐了个大弯,青瓦白墙的房屋,湾内还有一个正在建设的大型度假村。我感觉,与其说风景好,不如说风水好。
12:10到达清华镇。清华镇位于婺源县北部的五峰尖北麓,折源水、古坦水的汇合处,以清溪萦绕,华照增辉为名。这里三面临水,是古时候的战略要地,也是婺源名镇。老陈让司机安排在镇政府食堂请我们吃中饭,其烧“黄丫头”味道特别好。饭后游览了著名的彩虹桥。彩虹桥堪称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古桥,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廊桥,建于南宋(1137年)。至今保持了多个中国古桥之最:规模最大——全长一百四十米;保存最完整;设计最科学,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。司机为我们购买了门票,(每张60元),我在此买了两根藤制拐杖,权当登山杖了。沿着景区内石板路走着,眼前豁然开朗,平静的湖面微波荡漾,一座石柱木质长桥立于水面,确如一道靓丽彩虹,桥的那端巨大水车被水流推动而缓缓转动,青山、彩桥、水车倒影在水中,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。桥的下游有一排相隔30余公分、高出水面20余公分的石墩,蜿蜒着直达彼岸,人从石墩上跨步而行,脚下是喘急的水流,别有一番刺激。过河右行200余米,有一座祠庙。我们从彩虹桥上返回,但见桥廊雕栏画栋,很有皇家气派。站在彩虹桥上,往上游眺望,有五座连绵的山峰,形似笔架,称为笔架山。彩虹桥古朴、古道、古风意境,令人回味悠长。
13:50离开清华镇,向大鄣山方向一路问来,到达洪源上村,向路边老人打听去沱川、理坑的路,老人遥指右前方大山脚下的村庄和山上冒出的青烟说,先开车到山脚下的村庄,再对着冒烟的山上爬就是了。车右转到山脚小村,公路已尽,也叫岭脚村,海拔275米。这就是我们整个婺源徒步的起点了。

骑路人说:
山高人为峰,路远任我行,江西巅峰户外倡导绿色户外!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19 14:35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小陈司机放下我们开车回婺源,我们背起装备,老龚捡了根竹子做登山杖,这根竹杖就陪了他三天。再问村民去理坑的路,村民热情告诉我们,向上山方向出村,就可见青石路,只要沿着青石路一直走,上山下山,不要走进泥土路,就对了。后来的几天,我们发现,婺源穿越,沿着青石走,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。村村都通青石路,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青石路网,行走在青石路上,我们仿佛穿越到从前,见到徽绕古道上车水马龙,茶商、瓷商、盐商等各种商人随着马帮迤逦往来赶路……
出村就开始爬山,青石台阶由梯田向高山延伸。不久,见路右边有一巨石,石上斑驳的苔藓与石头洁白的本色相间,犹如雪山,甚是奇特。再上行,路左边一棵大树,我们在树下脱衣、休整。至此进入山林,原先在公路上见到的青烟,是有人在山上烧火,由于隔得远,不知何意,但感觉相当容易引起火灾。沿路树木砍伐严重,甚为可惜。在海拔570米的半山间,有古时石砌小屋供路人休息,我们且称之为凉亭。后来几天的徒步,我们知道,在徽绕古道上,每隔一段路,几乎都有这样的凉亭,当年应是供来往商人休息之所。继续爬行,至垭口,青石路的最高点,海拔705米,开始下坡,虽偶有岔路,但青石主路还是很明显的,稍有智力绝不可能迷路。不久再见第二座凉亭,海拔590米。再下行,到第三座凉亭,海拔535米,已可见山下远处的村庄。无向导穿越,能见到村庄,是特别让人兴奋的。一是有了前进的方向,二是即使走错了路,到了村庄也不用担心了,最多租辆车子开到目的地就是了,三是可以找人问路了。来到村头,见路边菜地里的菜长势喜人,三人开始拔萝卜,摘青菜,就像到了自家菜地一样。老龚说,明早在理坑买点肉,中午就可以来个萝卜烧肉,再喝点酒,那才叫一个美啊。我洗了个萝卜生吃起来,感觉打过霜的高山萝卜确实又甜又脆,水分充足,微带辛辣,胜似水果。我们将萝卜、青菜洗净装入包内,留作晚餐食用。
9071cfbexb9f0d38389eb&690.jpg
村庄名字叫金刚岭,村口有两颗相当有历史的古树,一棵红豆杉,一棵古樟,古樟主干空了个大洞,可以很轻松的容纳进一个成人,更显古樟的年代久远。从村边沿着砂石路一路下坡,一条溪流横在眼前,过溪上石桥,是一条与溪流平行的宽阔的柏油路,向右沿柏油路转个弯,即到篁村。婺源的村庄,清一色白墙青瓦、飞檐戗角,徽派建筑风格,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,构成美丽的田园风光,因此无村不景,走在婺源如行在画中。
从篁村可以看到到沱川,只有3里路。可以沿柏油路走,也可以走田间的青石古道。我们进入沱川时,天已渐黑,沿着溪流与青石巷道蜿蜒穿行,高墙夹持,仿佛回到明清时期或是更加久远的古代,当你不经意间停留驻足,你眼前或许就是一栋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房子,老房子就是老房子,不矫自贵,新房子也像老房子,建新如旧。大红灯笼映照在小溪上,将时光倒流,我们未敢留恋,直接穿出沱川,老天爷下起了雪子,打在脸上生疼,看样子明天真的要下雨了,好在远处理坑的灯火在向我们招手。
    此时从理坑迎面驶来一辆摩托车,车上两人,问我们是不是要到理坑的游客,我们说是。车上年纪稍大点人说他姓吴,就在理坑开饭店的。他说婺源旅游的通票在理坑不能用,理坑要单独买票,每人60元,但他可以用面包车带我们进村,每人只要给他30元就可以了。我们说可以,但要帮我们解决晚上搭帐篷和用水的问题。吴老板说,可以在他家车库搭帐篷,就用他家的水。于是我们在路边等他的面包车来,车子直接将我们送到他家车库,车库很大,还有热水用。但吴老板又提出每人交10元水电、卫生之类的费用,看在条件还好,也就不和他计较了。安顿下来,已是18:30,拿出炉子做饭,我们将偷来的青菜放在饭里一起煮了,嫩中带甜,老刘还炒了个青菜,三人就着家里带来的鸡翅、花生米,香肠、辣椒炒肉丁等菜,老龚每餐要喝点小酒,边吃边聊,酒足饭饱,已是20:30,洗漱完毕,各自钻进睡袋做梦去了。
2月10日
线路:理坑——小沱——白石坑——虹关——岭脚——官坑
徒步路程:25公里
关键词:青石路、古村、古桥、古樟、溪流、三座大山
天气:阴
强度:★★★★☆
迷路:★★★☆☆
风景:★★★★☆
昨晚睡得很不好,老龚打了一夜的鼾,间或还有汽车开过和打更的声音,我就几乎一夜未睡。6:00起床,煮鸡蛋面,外加一根黄瓜。7:00多,吴老板催我们抓紧时间,他说,由于景区工作人员8:00上班,我们无票,查到了不好,建议我们赶在7:50左右出村。待我整理好装备已是7:30,只好沿小溪在村子里随便走走。
理坑镶嵌于锦峰秀岭之中,苍松翠竹与黛瓦白墙互衬倩影,古道石梁与湍湍流水相映生辉。村里同样是青石路,青石桥,蜿蜒的溪水,古老的房屋,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。据史料记载,理坑建村于北宋末年,村人好读成风,崇尚“读朱子之书,服朱子之教,秉朱子之礼”,被文人学者赞为“理学渊源”。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,秉承勤学苦读之风,人才辈出,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,大理寺正卿余启元,司马余维枢,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,进士16人,文人学士92人,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,其中5部78卷被列入《四库全书》,可见理坑昔日的辉煌。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“官厅”,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“天官上卿”,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、工部尚书余懋学的“尚书第”,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“司马第”,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“诒裕堂”,还有花园式的“云溪别墅”,园林式建筑“花厅”,颇具传奇色彩的“金家井”。这些古建筑粉墙黛瓦、飞檐戗角、“三雕”工艺精湛,布局科学、合理、冬暖夏凉,是生态文明的绿宝石,是建筑艺术的博览园。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。
原想将各栋古宅名屋细细游览,无奈大都还未开门,看来如今这里的村民并没有早起的习惯,或是即便早起,因确有自家生计安排,不便开门迎客,毕竟一日之计在于晨嘛。我们在村里胡乱照了几张照片,8:00,背上行装开始了今天的徒步。老龚也没买上肉,吴老板说,乡下都是过年杀的猪,然后腌制起来,一直吃到开春,所以现在难得碰上杀猪的了,看来老龚的萝卜烧肉是泡汤了。吴老板送我们至去往虹关的路口,剩下的路程就靠我们自己闯了。

骑路人说:

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唯一官方群:132109886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19 14:38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其实去虹关的路口随便找个村民问问就知道了。在村里沿着溪流边的青石路走,过理坑饭店出村,右拐上山就是去往虹关的路,走的还是徽饶古道青石路。缓坡上行几十米,左边有简易观音庙。再上行有分岔路,需左拐上行(右拐下山路线据说为沱川绕行逃票路线);一路缓坡沿青石路上山,途中有很多小的土岔路,或是砍柴路或是兽路,只要坚定地走在青石路上,就不会迷失方向。翻过一座海拔600米高山垭口,下至第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,左边往北是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,右边往南是往东坑方向,选择中间直行往东南方向走的路;不久再次见到分岔路,往左几米有凉亭,由此一直下山,看到大片的油菜花梯田,2月的油菜花还未开,但已是绿油油的一片,别有一番景致,下到田间,见白墙黛瓦数栋农舍的小村庄。在村前过石板桥右拐,沿小溪边上的村间小路(已硬化成水泥路)往东南方向走不远,转上水泥公路,约2里地至小沱村委会门口。老龚拄着竹杖,到村委会问路,我和老刘开玩笑说,如果你再手捧一只铝锅,说不定人家还会施舍点饭给你吃。从村委会下行二十余米,左拐走乡村水泥公路(据说右拐过桥是到小沱林场),沿此路一路盘山缓坡上行,别无分岔,直至白石坑村,在进村前右前方跨过农田及一条小溪右拐上山,再次回到青石路。一路缓坡上行,青石路两边的杉木被成片砍伐,大煞风景,我们强烈地认为,作为全国最知名的、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——徽绕古道,沿线两边的树木绝不应该遭到如此砍伐,试想,如果古道两边50米范围内的树木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,游人穿行于高大幽深的丛林古道,将是一个什么样的风景!我们带着遗憾,翻过海拔665米的高山垭口后下行,见茶花丛中两个相邻凉亭,有分岔路,往左直行向山上走(向右是下坡路),行百余米,再一岔路,靠右直行(向左是上坡路)。一路下山,途中可见一废弃凉亭。不久可见山下村庄和田园,再过凉亭,下到第一个村庄就是浙源乡的外言坑村,穿村而过,13:10到达虹关。

骑路人说:

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唯一官方群:132109886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19 14:43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们首先到达村头虹关小学的操场,相邻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被誉为“江南第一樟”的虹关古樟,树高261米,直径34米,冠幅达三亩,大有“下根磅礴达九渊,上枝摇荡凌云烟”的非凡气势。若论树龄,古樟旁的古驿亭有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:“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,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”,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。虹关古村建于南宋,有“吴楚锁钥无双地,徽饶古道第一关”之称。这里也是明清时代享誉全国的“徽墨”产地,至今许多著名墨师的宅第保存完好。老龚在大树底下的小商店买了一瓶酒,这家伙是什么都可以缺,唯独不能缺酒也。而此时老刘也终于发现,他去年曾经来过此处,并且就在旁边的农田里搭的帐篷,第二天也是徒步至官坑,但花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,所以他认为,我们今天要想重装徒步至官坑,非常困难,建议今晚就此扎营。我和老龚觉得改变计划必然会影响明天的行程。于是我们继续沿着古樟底下青石古驿道蜿蜒向岭脚村走去。在穿过虹关古村村尾溪畔,我们又见到一颗古“奇樟”,它临溪而生,树干横跨溪流直抵彼岸,人可在树上行走,犹如又一座彩虹桥。去岭脚的途中,还可见路边两颗相邻古树,一樟一杏,犹如夫妻,已恩爱千年。可惜我们未见到传说中的、被雷击后仍坚强存活的古樟“树坚强”,估计要沿公路走,才能见到。穿过一村子,再行一里路,终于到达岭脚村。
岭脚村因坐落在浙岭的脚下而得名。古称“环川”,因四面环山而每面山上皆有山泉汇流至村中大河,故名。此村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吴国的门户,今为婺源之北大门。主要景点:送亲桥水口林、明清徽派古建(约百余栋,保存较好的有瑞芝堂、如松堂、玉润堂、慎德堂、棣芳堂、斗山公房、古私塾、大夫第、孝子坊等)古樟(坚强树)、洗心埠、浙岭古驿道(通往休宁)、吴楚分源、堆婆塚、一线泉、龙井飞瀑、庄背水库、充山岭(通往官坑)。村头桥头也立有一根“如来佛柱”。我们借一村民屋前做午饭,村民很客气,搬凳子给我们坐,用水很方便。期间我们向村民打听经吴楚分源去官坑的路,村民说,吴楚分源可以开车上去,但从吴楚分源到官坑几乎无路,要想负重走此路非常困难,不如返回岭脚村,再去官坑,而且此时去官坑时间已经很晚了,建议我们明天再走。于是我们商议,既然吴楚分源开车可到,徒步就没意思了,如此不如放弃吴楚分源,直接赶到官坑。吃完饭,背起行囊出发,已是15:30。
9071cfbexb9f0fa479e36&690.jpg
问清路况,出村向山上走去。其实从村子里有多条青石路向山上延伸,最终都会汇集到至官坑的主路。上山的过程非常艰辛,一者我们已经翻越了两座600米以上的山峰,而这座山峰比前两座都要高,上坡的青石台阶呈“S”向山顶盘旋而上,转过一道坡又弯上一道坡,令人绝望,当地人号称“七上八下”就是指上山七里路,下山八里路,可见上坡的长度。二者大家全程重装,已经走了整整7个小时,肩部、腰部、大腿都开始酸痛难忍。但回望山下岭脚村的油菜花梯田很美。有山上干活的村民见我们此时翻山去官坑,都说时间太晚,天黑都到不了,我们不为所动。我保持节奏,迈小步不停步,一级一级的爬着,与他俩渐渐拉开了距离。终于到达海拔约800米的垭口,下坡百余米,有凉亭,我在此休整,10多分钟后,俩人陆续赶上,此后一路缓坡下行,路过一大片枫树林,老刘说,他有一位驴友,去年秋天来过,说婺源的枫叶绝不亚于北京的香山红叶,看来名不虚传,明年秋天一定要来此观赏红叶。再到一凉亭有分岔路,虽有路标,但不是用示意图表示,而是用文字表述的,还是让人难以读懂,我们琢磨了半天,终于明白:左拐往北是青莲庵堂,右拐向西南折向山上是芦坑岭方向,必须穿过石亭往山下走才是官坑方向。一路下行,天已渐暗,待到田园,只得带上头灯赶夜路了。18:30,过一座“八十桥”后(此桥是一位老汉做八十大寿时捐款修建的),官坑到了。

骑路人说:

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唯一官方群:132109886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19 14:46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夜晚的官坑,只有小溪潺潺流水的声音,间或传来几声狗叫,显得十分宁静。考虑到今天徒步的强度大,夜间搭帐篷、做晚饭都不太方便,而明天的强度也不亚于今天,大家决定找家旅馆住下,洗个热水澡,炒几个小菜,喝点小酒,好好睡一觉,解除一天的疲劳,为明天艰巨的徒步恢复体能。正好有个村妇在路口迎着我们问是否要住店,我们一看她家房子挺高的,而且敢叫“官坑饭店”,于是就答应下来。结果阴差阳错,正是老刘去年徒步到官坑时中午吃饭的那家饭店,老板叫汪旺生(13576317639,0793-7259588),见是熟客,也格外热情。我们依次洗完澡,饭也烧好了,婺源特产红荷包鲤鱼当然少不了,老龚也终于吃上了萝卜烧肉,可惜不是偷来的萝卜,这让他很郁闷,俗话说,买的不如偷的,何况还辛辛苦苦背了两天,走了60多里路,他发誓明天不再背这几颗萝卜了。汪老板陪着我们一起喝酒。我们向他说起明天徒步的计划:准备从官坑到庆源,再到江岭,再到晓起。他说如果轻装可以,重装肯定行不通,官坑到庆源十几公里,庆源到江岭十几公里,还要走回头路,虽说有一条翻山的小路,但也是早已废弃,也省不了多少路,江岭到晓起,又十几公里。牛都走不到,别说人了。他建议两个方案:一是徒步到安徽,路上风景很好,保你们不虚此行,他免费带路,三个小时就可以到安徽,再花7元钱搭乘中巴到屯溪,看仿宋古街,之后坐火车回南昌;二是在官坑坐明早8:00的班车到10公里处的庆源路口,再徒步到庆源,之后直接徒步到晓起,这个路程也相当的辛苦,但还是比较靠谱的。我们商定,第一个方案留待秋天看枫叶时再来吧,明天就按第二个方案执行,其实第二方案也是我们计划之内的方案,因为到江岭唯一的目的就是看油菜花,现在是油菜没花,也就没什么看头,放弃江岭也无所谓。我们边喝边聊,直过了十多点才回房间睡觉。
2月11日
线路:官坑(搭车)——庆源路口——庆源——溪迸——白木段——上晓起(自驾)——婺源(自驾)——景德镇(自驾)——南昌
徒步路程:20公里
关键词:青石路、古村、古桥、溪流、一座大山
天气:阴转多云
强度:★★★☆☆
迷路:★★★★☆
风景:★★★★☆
7:00起床,在村里转悠,整个村庄,被四周的山岚所包围,显得平静安逸。沿溪有两条青石古道,通往外面的世界,清澈的河水中各种鱼儿往来嬉戏,又使村庄充满生机,体现了自然和谐之美。吃完早餐,汪老板带我们到村边的山上,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官坑,一条呈"Y"形的小溪把偌大一个村庄分成三大块,薄薄雾霭中、沿小溪两岸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布,白墙、黛瓦、绿水、青山、炊烟渺渺,如同一幅静美的山水画卷,果然无愧婺源最美乡村称号。



8:00回到村庄,班车已经到了,告别汪老板,我们搭乘班车出村,班车又绕路到另外两个村子接客,从段辛乡出来,见前面一辆班车挡道,似蜗牛爬行,就是不让我们超车。一问司机,原来我们的班车比他们先到段辛乡,抢走了他们的客源,所以采取此报复行动。就这样,两辆班车在公路上以我们徒步的速度行驶,大家都无可奈何,好不容易到达庆源路口,我们三人赶紧下车,目送两辆班车继续蜗行,一看时间,已是9:20,10公里的路竟然走了近一个半小时,比我们重装徒步快不了多少。
庆源路口是丁字路口,比较容易碰到过路的本地人问路,从这里徒步到庆源有3至5公里路。沿着“丁字的脚”水泥路面缓坡上行200余米,即可见左侧通往庆源的青石路直通向山顶,十分明显。沿青石路上爬,会被去庆源的盘山公路隔断,横跨公路,再次进入青石路,不久会在路左侧见到一眼清澈山泉,再上行几米有凉亭,可以在此休息。过凉亭上行几分钟,青石路再次被盘山公路隔断,至此青石路已结束。这里行人较少,无法打听道路,我们又面临左右两难的选择。这两天我们多次在渺无人烟的地方面临这种道路的选择,借助出发前网上查阅的攻略和指北针都能做出正确决定,有的路段就连当地人都没有走过,想想感觉挺自豪的。这次照样经过讨论,老刘说,感觉从方向上看,沿公路向右下坡比较靠谱。于是我们选择向右下坡,并决定如果老刘感觉错了,就将他一个人留下来,就地找个村姑,流放三年。下行不远,见右边山下有一个小水库,是一个大养鱼塘,真是一个钓鱼的好去处。正好此时有一位老人推着一车垃圾迎面而来,赶紧问去庆源的路,老人说正是沿此一路下坡,说明我们的判断又一次正确了。下坡不久,有一村,村口立有“庆源第一站”招牌,我们从村边沿公路继续下行,10:30终于到达庆源。





庆源建村于唐开元年间。这里峡谷深幽,宽如太行之盘谷,美如武陵之桃源。地处万山之巅,阻外而溢中,是始祖几经选择的避乱胜地。庆源村口“别有天”古亭内现仍留有古人绝句“空山隐卧好烟霞,水不通舟陆不车,一任中原戎马乱,桃源深处是吾家”。原亭大门口两侧有联为“车马绝喧阗忆前人三径怡情托迹不殊陶靖节、鸡犬声相闻惟此地四民安堵落花犹似武陵源”。横联为“桃源深处”。庆源村地貌极为奇特,狭长的山谷两侧,海拔千米以上的二条山脉对面相峙,“合掌观音”主峰抱合“明镜山”,而“天外来龙”主脉下,天生一座“玉屏岭”。“神龙西至挂屏岭,合掌观音坐镜台”,大有隐仙卧龙的圣境和净土佛地之灵气。整个村貌犹似一条船,船身依屏对镜、船头船尾形成狭窄的隘口,是进出村庄的咽喉之地,也将整个村落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。相传,当年太平军的一支部队,前锋进入庆源村头隘口,看到山闭涧断,疑为山谷尽头,于是折回梧村另寻新径。后人在此建一路亭,亭壁题有“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二句古诗,面对地理形势,竟是如此贴切神合。我们在村子里游览了一个多小时,才依依不舍的离开。





在庆源,你基本上难以打听到去晓起的穿越路线。村民十有八九建议我们花60元请个向导,并信誓旦旦的说,去晓起的分岔路太多,告诉我们也白搭,而且上山是土路,更容易迷路,那可不是好玩的,外地人没有向导不可能走到晓起。我们从几个老年村民口中断断续续打听了一些到晓起的关键性提示,就懵懵懂懂的上路了。
在村口,沿溪流右边的青石古道一直出村,不久在路边田园可见一棵枯死古树,犹如孙大圣的金箍棒,直耸苍天,又如一位历史老人,在默默注视着在青石古道上行走的人们,见证着青石古道的沧桑历史,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过“历史老人”身边。一会儿可见左边有一小桥,通向左侧大山,我们感觉不像是去晓起的爬山的路,于是放弃过桥,后来知道这好像就是去晓起的近路。我们继续沿溪流右侧青石路前行,到达山脚,青石路分岔,向右的一条上山,向左的一条向下至溪边,正当我们不知所措时,一位村民砍树下山,告诉我们向下沿着溪流和青石路一直进山,会走到一个叫溪迸的村子,到时再问路。于是我们坚定地沿着小溪边的青石路向大山深处走去。一路高山峻岭,溪流潺潺,空气湿润,令人心旷神怡,已有片片绿色在枯黄的冬季顽强蔓延。在这深山老林的青石路上,只有我们三人徒步,间或有一两位村民肩扛木头迎面而来,我们恍惚穿越到徽饶商人赶路的时代。只有路边时常可见的游人丢弃的各种食品包装垃圾将我们拉回现实——我们之所以肯定是游人丢弃的垃圾,是因为其中一些食品在乡村小店不可能买得到——这也让我们得以判断我们是否走在正确的路上。不知不觉中山涧小溪已在我们脚下很深处,但闻其声,不见其形。我们有碰上一位村妇,肩扛圆木而来,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里,我们当然不会放过任何问路的机会。村妇很惊讶的说,你们怎么会在这边山上走呢?看到对面半山腰吗?是不是有一条很明显的路的痕迹?那就是去晓起的路啊!我们一听,很是茫然。问这条路能到晓起吗?她说能是能,太远,她也没走过。我们商议,有三个方案:一是回到村头过桥,走到对面山路上去,但此时我们已经走了一个多小时了,大家都不愿意走回头路;二是就地直接硬闯下到小溪,跨溪再硬闯到对面山路上去,但估计难度太大,且不说至少十几米宽的溪流喘急且不知深浅,就是这几近垂直的陡峭山坡和密布的荆刺丛丛就难以逾越;最后大家决定按第三方案,继续向前走,反正方向没错,大不了在山里搭帐篷宿营。好在不久,我们又碰上两位扛树村民,再次问路,他们明确说此路没错,还是要沿溪流青石路走,我们信心大增。不久开始下坡,1:20终于看到溪迸村。



溪迸村只有几户人家,或许是少有外人来,村里的土狗异常凶野,从我们进村开始到出村已远都一直追着我们呲牙咧嘴的狂吠,我们在土狗制造的狂暴噪声中匆忙问路,村民很友好,但由于土狗干扰,我们也只听了个大概,就是沿着青石路一直走到山脚,开始爬山,爬山的路是土路,翻过山,离晓起就不远了。此时我们心情很好,决定一鼓作气,走到山脚就埋锅造饭,这一决定让我们直到16:00才吃到中饭。溪迸村外,有一个小土庙,在此我们又遇上了一位扛木头的村民,他说,到前面要经木桥过溪流,再往山里走,不久就开始爬山了。十几分钟后,果然左侧有木桥,但与想象中的木桥大相径庭。只是两三根木头拼在一起,临时搭在溪流两头的岩石上。我们认为既然是连接婺源两个最美村庄——庆源和晓起穿越路线上的小桥,至少应该是固定的,像这样稍涨一点水就会冲的无影无踪的临时木桥应该不是去晓起的,估计是村民砍树走的小桥。去晓起的桥应该还要沿当前溪流右侧青石路继续前行。为稳妥起见,老刘特意上小木桥走了走,小桥就晃了起来,老刘很肯定地认为这不是去晓起的桥,而老龚又直行探路,感觉青石路还整齐的向前延伸着,于是大家决定不过此桥,继续直行。这让我们又一次错过了抄近路到晓起的机会,但却让我们见到了一次难得的自然奇观。
再行不久,四周传来不绝于耳的“咕咕”的叫声,老龚向山上张望,没有发现什么东西,问我是什么动物叫,我说像是野鸡叫。可这得多少野鸡才能发出如此规模的大合唱啊。及至山脚路边一片废弃的水田,浅浅的水面上,布满一片片枯草,在亮水处,我们惊奇的发现,层层叠叠的都是一种叫不上名字的蛙,表皮光滑,呈土黄色,数都数不清,个大的有半斤八两,小的也比平时见到的青蛙大得多,非常壮观、震撼。我们放下背包,拿出相机,想涉水到近处拍几张特写,却发现草里面也趴满了蛙,难以下脚。原来我们刚好赶上冬眠的蛙出来,进行交配,蛙的交配竞争非常激烈,一只母蛙身上往往趴着好几只公蛙,拍了几张照片后,多数蛙悄无声息的跑掉了,剩下几群“正在进行时”的蛙,还处在忘我状态,哈哈,这是此次婺源之行最值得回忆的事了,有钱也买不到的风景啊。



我们边走边议论,不知不觉间来到了群峰脚下,见青石路穿凉亭而出,直通山上。这和村民描述的土路上山完全不同。我们再次商议,估计我们原先放弃的木板桥就是穿越的路。但离开木桥已经40分钟了,难道还要返回去吗?现在已是14:15了。最后大家一致认为,根据前两天的经验,有凉亭的青石路,一般是正路,一定能到村庄,有村庄就不怕。于是,我们饭也没心思吃了,开始爬山。好在此山海拔仅500余米,不到半小时即到垭口,有一横向小路,向右上山是土路,向左下山青石路,下去几米就见村庄。老龚说管它三七二十一,到村子再说。向村民问路,村民的回答让我们欣喜若狂,他们说此村叫白木段村,我们并没有走错路,而且还是庆源至晓起的主路,要好走得多,就是远一点而已,那条翻山土路虽近,其实非常难走,且山上分岔路多,极易迷路。从此村至晓起还有10里路,要过几个村庄,一路可问人,再无迷路可能。可先沿沙石公路一路下坡,至两户人家处再回到青石路,就快到晓起了。

骑路人说:
山高人为峰,路远任我行,江西巅峰户外倡导绿色户外!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19 14:48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夜晚的官坑,只有小溪潺潺流水的声音,间或传来几声狗叫,显得十分宁静。考虑到今天徒步的强度大,夜间搭帐篷、做晚饭都不太方便,而明天的强度也不亚于今天,大家决定找家旅馆住下,洗个热水澡,炒几个小菜,喝点小酒,好好睡一觉,解除一天的疲劳,为明天艰巨的徒步恢复体能。正好有个村妇在路口迎着我们问是否要住店,我们一看她家房子挺高的,而且敢叫“官坑饭店”,于是就答应下来。结果阴差阳错,正是老刘去年徒步到官坑时中午吃饭的那家饭店,老板叫汪旺生(13576317639,0793-7259588),见是熟客,也格外热情。我们依次洗完澡,饭也烧好了,婺源特产红荷包鲤鱼当然少不了,老龚也终于吃上了萝卜烧肉,可惜不是偷来的萝卜,这让他很郁闷,俗话说,买的不如偷的,何况还辛辛苦苦背了两天,走了60多里路,他发誓明天不再背这几颗萝卜了。汪老板陪着我们一起喝酒。我们向他说起明天徒步的计划:准备从官坑到庆源,再到江岭,再到晓起。他说如果轻装可以,重装肯定行不通,官坑到庆源十几公里,庆源到江岭十几公里,还要走回头路,虽说有一条翻山的小路,但也是早已废弃,也省不了多少路,江岭到晓起,又十几公里。牛都走不到,别说人了。他建议两个方案:一是徒步到安徽,路上风景很好,保你们不虚此行,他免费带路,三个小时就可以到安徽,再花7元钱搭乘中巴到屯溪,看仿宋古街,之后坐火车回南昌;二是在官坑坐明早8:00的班车到10公里处的庆源路口,再徒步到庆源,之后直接徒步到晓起,这个路程也相当的辛苦,但还是比较靠谱的。我们商定,第一个方案留待秋天看枫叶时再来吧,明天就按第二个方案执行,其实第二方案也是我们计划之内的方案,因为到江岭唯一的目的就是看油菜花,现在是油菜没花,也就没什么看头,放弃江岭也无所谓。我们边喝边聊,直过了十多点才回房间睡觉。
2月11日
线路:官坑(搭车)——庆源路口——庆源——溪迸——白木段——上晓起(自驾)——婺源(自驾)——景德镇(自驾)——南昌
徒步路程:20公里
关键词:青石路、古村、古桥、溪流、一座大山
天气:阴转多云
强度:★★★☆☆
迷路:★★★★☆
风景:★★★★☆
7:00起床,在村里转悠,整个村庄,被四周的山岚所包围,显得平静安逸。沿溪有两条青石古道,通往外面的世界,清澈的河水中各种鱼儿往来嬉戏,又使村庄充满生机,体现了自然和谐之美。吃完早餐,汪老板带我们到村边的山上,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官坑,一条呈"Y"形的小溪把偌大一个村庄分成三大块,薄薄雾霭中、沿小溪两岸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布,白墙、黛瓦、绿水、青山、炊烟渺渺,如同一幅静美的山水画卷,果然无愧婺源最美乡村称号。
8:00回到村庄,班车已经到了,告别汪老板,我们搭乘班车出村,班车又绕路到另外两个村子接客,从段辛乡出来,见前面一辆班车挡道,似蜗牛爬行,就是不让我们超车。一问司机,原来我们的班车比他们先到段辛乡,抢走了他们的客源,所以采取此报复行动。就这样,两辆班车在公路上以我们徒步的速度行驶,大家都无可奈何,好不容易到达庆源路口,我们三人赶紧下车,目送两辆班车继续蜗行,一看时间,已是9:20,10公里的路竟然走了近一个半小时,比我们重装徒步快不了多少。
庆源路口是丁字路口,比较容易碰到过路的本地人问路,从这里徒步到庆源有3至5公里路。沿着“丁字的脚”水泥路面缓坡上行200余米,即可见左侧通往庆源的青石路直通向山顶,十分明显。沿青石路上爬,会被去庆源的盘山公路隔断,横跨公路,再次进入青石路,不久会在路左侧见到一眼清澈山泉,再上行几米有凉亭,可以在此休息。过凉亭上行几分钟,青石路再次被盘山公路隔断,至此青石路已结束。这里行人较少,无法打听道路,我们又面临左右两难的选择。这两天我们多次在渺无人烟的地方面临这种道路的选择,借助出发前网上查阅的攻略和指北针都能做出正确决定,有的路段就连当地人都没有走过,想想感觉挺自豪的。这次照样经过讨论,老刘说,感觉从方向上看,沿公路向右下坡比较靠谱。于是我们选择向右下坡,并决定如果老刘感觉错了,就将他一个人留下来,就地找个村姑,流放三年。下行不远,见右边山下有一个小水库,是一个大养鱼塘,真是一个钓鱼的好去处。正好此时有一位老人推着一车垃圾迎面而来,赶紧问去庆源的路,老人说正是沿此一路下坡,说明我们的判断又一次正确了。下坡不久,有一村,村口立有“庆源第一站”招牌,我们从村边沿公路继续下行,10:30终于到达庆源。
庆源建村于唐开元年间。这里峡谷深幽,宽如太行之盘谷,美如武陵之桃源。地处万山之巅,阻外而溢中,是始祖几经选择的避乱胜地。庆源村口“别有天”古亭内现仍留有古人绝句“空山隐卧好烟霞,水不通舟陆不车,一任中原戎马乱,桃源深处是吾家”。原亭大门口两侧有联为“车马绝喧阗忆前人三径怡情托迹不殊陶靖节、鸡犬声相闻惟此地四民安堵落花犹似武陵源”。横联为“桃源深处”。庆源村地貌极为奇特,狭长的山谷两侧,海拔千米以上的二条山脉对面相峙,“合掌观音”主峰抱合“明镜山”,而“天外来龙”主脉下,天生一座“玉屏岭”。“神龙西至挂屏岭,合掌观音坐镜台”,大有隐仙卧龙的圣境和净土佛地之灵气。整个村貌犹似一条船,船身依屏对镜、船头船尾形成狭窄的隘口,是进出村庄的咽喉之地,也将整个村落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。相传,当年太平军的一支部队,前锋进入庆源村头隘口,看到山闭涧断,疑为山谷尽头,于是折回梧村另寻新径。后人在此建一路亭,亭壁题有“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二句古诗,面对地理形势,竟是如此贴切神合。我们在村子里游览了一个多小时,才依依不舍的离开。
在庆源,你基本上难以打听到去晓起的穿越路线。村民十有八九建议我们花60元请个向导,并信誓旦旦的说,去晓起的分岔路太多,告诉我们也白搭,而且上山是土路,更容易迷路,那可不是好玩的,外地人没有向导不可能走到晓起。我们从几个老年村民口中断断续续打听了一些到晓起的关键性提示,就懵懵懂懂的上路了。
在村口,沿溪流右边的青石古道一直出村,不久在路边田园可见一棵枯死古树,犹如孙大圣的金箍棒,直耸苍天,又如一位历史老人,在默默注视着在青石古道上行走的人们,见证着青石古道的沧桑历史,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过“历史老人”身边。一会儿可见左边有一小桥,通向左侧大山,我们感觉不像是去晓起的爬山的路,于是放弃过桥,后来知道这好像就是去晓起的近路。我们继续沿溪流右侧青石路前行,到达山脚,青石路分岔,向右的一条上山,向左的一条向下至溪边,正当我们不知所措时,一位村民砍树下山,告诉我们向下沿着溪流和青石路一直进山,会走到一个叫溪迸的村子,到时再问路。于是我们坚定地沿着小溪边的青石路向大山深处走去。一路高山峻岭,溪流潺潺,空气湿润,令人心旷神怡,已有片片绿色在枯黄的冬季顽强蔓延。在这深山老林的青石路上,只有我们三人徒步,间或有一两位村民肩扛木头迎面而来,我们恍惚穿越到徽饶商人赶路的时代。只有路边时常可见的游人丢弃的各种食品包装垃圾将我们拉回现实——我们之所以肯定是游人丢弃的垃圾,是因为其中一些食品在乡村小店不可能买得到——这也让我们得以判断我们是否走在正确的路上。不知不觉中山涧小溪已在我们脚下很深处,但闻其声,不见其形。我们有碰上一位村妇,肩扛圆木而来,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里,我们当然不会放过任何问路的机会。村妇很惊讶的说,你们怎么会在这边山上走呢?看到对面半山腰吗?是不是有一条很明显的路的痕迹?那就是去晓起的路啊!我们一听,很是茫然。问这条路能到晓起吗?她说能是能,太远,她也没走过。我们商议,有三个方案:一是回到村头过桥,走到对面山路上去,但此时我们已经走了一个多小时了,大家都不愿意走回头路;二是就地直接硬闯下到小溪,跨溪再硬闯到对面山路上去,但估计难度太大,且不说至少十几米宽的溪流喘急且不知深浅,就是这几近垂直的陡峭山坡和密布的荆刺丛丛就难以逾越;最后大家决定按第三方案,继续向前走,反正方向没错,大不了在山里搭帐篷宿营。好在不久,我们又碰上两位扛树村民,再次问路,他们明确说此路没错,还是要沿溪流青石路走,我们信心大增。不久开始下坡,1:20终于看到溪迸村。
溪迸村只有几户人家,或许是少有外人来,村里的土狗异常凶野,从我们进村开始到出村已远都一直追着我们呲牙咧嘴的狂吠,我们在土狗制造的狂暴噪声中匆忙问路,村民很友好,但由于土狗干扰,我们也只听了个大概,就是沿着青石路一直走到山脚,开始爬山,爬山的路是土路,翻过山,离晓起就不远了。此时我们心情很好,决定一鼓作气,走到山脚就埋锅造饭,这一决定让我们直到16:00才吃到中饭。溪迸村外,有一个小土庙,在此我们又遇上了一位扛木头的村民,他说,到前面要经木桥过溪流,再往山里走,不久就开始爬山了。十几分钟后,果然左侧有木桥,但与想象中的木桥大相径庭。只是两三根木头拼在一起,临时搭在溪流两头的岩石上。我们认为既然是连接婺源两个最美村庄——庆源和晓起穿越路线上的小桥,至少应该是固定的,像这样稍涨一点水就会冲的无影无踪的临时木桥应该不是去晓起的,估计是村民砍树走的小桥。去晓起的桥应该还要沿当前溪流右侧青石路继续前行。为稳妥起见,老刘特意上小木桥走了走,小桥就晃了起来,老刘很肯定地认为这不是去晓起的桥,而老龚又直行探路,感觉青石路还整齐的向前延伸着,于是大家决定不过此桥,继续直行。这让我们又一次错过了抄近路到晓起的机会,但却让我们见到了一次难得的自然奇观。
再行不久,四周传来不绝于耳的“咕咕”的叫声,老龚向山上张望,没有发现什么东西,问我是什么动物叫,我说像是野鸡叫。可这得多少野鸡才能发出如此规模的大合唱啊。及至山脚路边一片废弃的水田,浅浅的水面上,布满一片片枯草,在亮水处,我们惊奇的发现,层层叠叠的都是一种叫不上名字的蛙,表皮光滑,呈土黄色,数都数不清,个大的有半斤八两,小的也比平时见到的青蛙大得多,非常壮观、震撼。我们放下背包,拿出相机,想涉水到近处拍几张特写,却发现草里面也趴满了蛙,难以下脚。原来我们刚好赶上冬眠的蛙出来,进行交配,蛙的交配竞争非常激烈,一只母蛙身上往往趴着好几只公蛙,拍了几张照片后,多数蛙悄无声息的跑掉了,剩下几群“正在进行时”的蛙,还处在忘我状态,哈哈,这是此次婺源之行最值得回忆的事了,有钱也买不到的风景啊。
我们边走边议论,不知不觉间来到了群峰脚下,见青石路穿凉亭而出,直通山上。这和村民描述的土路上山完全不同。我们再次商议,估计我们原先放弃的木板桥就是穿越的路。但离开木桥已经40分钟了,难道还要返回去吗?现在已是14:15了。最后大家一致认为,根据前两天的经验,有凉亭的青石路,一般是正路,一定能到村庄,有村庄就不怕。于是,我们饭也没心思吃了,开始爬山。好在此山海拔仅500余米,不到半小时即到垭口,有一横向小路,向右上山是土路,向左下山青石路,下去几米就见村庄。老龚说管它三七二十一,到村子再说。向村民问路,村民的回答让我们欣喜若狂,他们说此村叫白木段村,我们并没有走错路,而且还是庆源至晓起的主路,要好走得多,就是远一点而已,那条翻山土路虽近,其实非常难走,且山上分岔路多,极易迷路。从此村至晓起还有10里路,要过几个村庄,一路可问人,再无迷路可能。可先沿沙石公路一路下坡,至两户人家处再回到青石路,就快到晓起了。

骑路人说:
山高人为峰,路远任我行,江西巅峰户外倡导绿色户外!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19 14:51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至此,我们心情完全放松,虽快到15:00,但一致认为干脆一鼓作气赶到两户人家处再做中饭吃。此一走,又让我们领略了山里人所谓的10里路的概念。沿着公路下行3、4里路,来到一个村庄,在问到晓起还有多远,村里人说10里,我们相当无语。这里公路和青石路基本平行,我们当然选择青石路走了,再行3、4里路,远处果然看到田园只有两栋房子,应是两户人家无疑。到屋前,征得主人同意,我们就在他们院子前面做午饭吃,吃完饭,已是16:30,收拾停当,出发前问主人到晓起还有多少路,主人说还有10里,我们已经麻木了。之后一路青石路,又经过了两个村庄,碰到一个凉亭,翻过一个小山岗,在到一个村,溪流边小河,古树婆娑,村民说前面就是上晓起,出村过芦溪亭,上晓起在望,行两百余米,终于到达上晓起村头。
我们没有进村,在村口拍了几张照片。司机小陈正好也开车到达与我们汇合。18:00我们上车返回婺源,途径下晓起景区门口时,下车拍了张合影,即上景婺黄高速,到县城,与老陈告别,老陈请我们留下吃了晚饭再走,我们表示深深谢意,执意赶路。小陈司机送我们到上高速的路口,将车交给我,我们告别小陈、告别美丽的婺源,再上景婺黄高速,到景德镇,接了两个人,经景鹰高速,转德昌高速,22:00到达南昌,婺源青石路之行在圆满结束。
9071cfbexb9f146b6b52c&690.jpg
9071cfbexb9f146c47e0a&690.jpg
9071cfbexb9f1468fdc85&690.jpg
骑路人
2012年2月27日

骑路人说:

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唯一官方群:132109886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(中文注册)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注我们:巅峰户外与你快乐分享

官方微信

官方微博

全国服务热线:

400-000-000

地址:江西省南昌市

邮编:330000 Email:kinbb82@163.com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  江西巅峰户外运动俱乐部 版权所有   

江西巅峰户外运动俱乐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