勇闯
D3: 7月18日
天气:雨
线路:2900营地(海拔2985米)——盆景园——白起庙(海拔3288米)——石梯子——楼上楼——鳌山导航架(海拔3475米)——西跑马梁——药王庙营地(海拔3361米)
下刀子也要往前走
7月18日02:40困在帐篷里已经快两天了。查看我的户外手表显示大气压强一直在变化,从上山的1007百帕到1006百帕,再到现在1005百帕,预示天气仍将难以好转。好不容易熬到6:00,老天爷继续像昨天那样哗啦哗啦的由小雨到中雨,中雨到大雨,再由大雨到小雨,轮回的转,一秒钟都没有停下来,这让我们无比的焦躁,我们在帐篷里每餐就是将锅盔撕碎,放到烧开的紫菜、番茄等各种蔬菜调料包的汤里面一起去煮成糊糊吃,已经连续吃了三四餐了,再吃确实让人崩溃。好在我的装备,如帐篷、防潮垫、睡袋等,经受住了如此恶劣天气的长时间考验,否则非得出大问题不可。
10:00大气压强再次上升到1007百帕,说明天气变化还是很强烈。雨还是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,但是雨势明显减弱了一点点,这时我们决定立即收拾帐篷,坚决要往前面赶一段路。因为大家再也憋不住了,再呆在帐篷里一天,个个都要崩溃。特别是要赶到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去,为的是查看一下未来几天的天气形势。如果还是下雨,那就只能考虑就近下撤了。于是我们冒雨收拾装备,由于下雨,我们的负重比原来更加重了。
10:55大家怀着下刀子都要出发的决心,终于在雨中背起背包,冒雨向山上进发。
只有那块石头上有手机信号
前进的路要向上穿过营地,小路在深深的草甸中清晰地蜿蜒而上,或急或缓的一直在上坡。这个山坡叫“里面坡”。向导说,上山的人走到这里才算是走到秦岭里面了,也就是说我们上山已经3天了,现在还没上到秦岭的主梁,秦岭山脉可真宏大啊!雨雾使能见度不足50米,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景色。我们穿着冲锋衣、冲锋裤,再套上雨衣,基本阻挡了狂风斜雨的进攻,雨水打在脸上,迷糊了眼镜,干脆将眼镜摘了。只是再好的登山鞋,此时全部都进了水,无一幸免。
爬坡约一个多小时后,就到了一个山梁,四周有很多一人多高的小松树,这些松树,可都有200多年的历史,可惜因多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干旱而枯死,光秃秃的枝干曲折盘旋,疏密有致,婀娜多姿,巧夺天工,胜似盆景,所以这个山梁叫“盆景园”。或许是雨雾阻隔了视线,我们没有见到更多盆景园内千奇百怪的枯松奇观。12:15快上到梁顶,就地休息。就我而言,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,首次突破海拔3000米的登山高度了。这个高度,除了一些冷松和高山矮柳,就是满山的绿草鲜花铺地,再也找不出其它的灌木,我们随便吃了点东西全当中餐,就继续赶路。
上到梁顶,眼前豁然开阔,平坦的高山草甸,一簇簇的遍布高山矮柳,像是穿行在我们南昌的茶园一样。穿过草甸中央时,见到路边直立有一根约2米高的树桩,上面缠绕了许多五颜六色的布条,如果是晴天,应该能成为穿越高山草甸的最佳路标,或许雨雾使能见度太低,我们看见的景物和晴天可能有天壤之别,但没办法,一叶障目,不见秦岭。向导说,那是他师傅十年前立的一个路标。穿出草甸,站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,能够收到飘忽不定的手机信号,我们各自赶紧给家里人报平安,下一个有手机信号的地点,可能要到后天去了。刺客查看了墨迹天气,明天多云,后天天晴,再往后又要变天,不管怎么说,明、后两天的好天气也算给了我们莫大的安慰,为此,我们决定继续往前赶路到下一个营地。
过草甸后,仿佛进入了由大大小小的、奇形怪状的冰川石与草甸构成的便石游步道上行走,几乎感觉不到坡度,四周都是形态各异的冰川石,石头之间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闲花野草,非常漂亮,我们当是在雨中徒步。14:15海拔3305米,路边见到一处石砌的三面墙体,无顶,面积约10余平米,这就是白起庙。白起一生战功卓著,为秦国一统大业立下不朽功勋,他同王翦、李牧、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将,这个庙就是为纪念他而建。原来的白起庙香火旺盛,神像因年代久远,几辈人供奉早已变成文物级了,10几年前被附近的文物贩子偷走,现在的白起庙杂草丛生,残垣断壁,孤零零的立于这荒郊野岭,任凭风吹雨淋,估计若干年后,白起庙也是仅剩地名而已。
初见石海
过了白起庙后,小路开始慢慢爬高。这段路人称“石梯子”,形容上一层马上接着再上一层,如梯子般上个没完。这段路虽然坡度不大,偶尔还会有几段小小的下坡,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也拔高了150多米。如果仅从今天的路程来看,从2900营地到下一个药王庙营地,应该算是整个鳌太线的穿越路程中最轻松的一段路程。但由于我们十一点钟才开始出发,又是迎着狂风斜雨。所以难度就比平时大了好多,雨水和汗水早已湿透全身,高山上气温只有5℃左右,稍一停顿,立刻冰冷刺骨,仿佛要丢失体温一般。路边不时能看到驴友在路边垒砌的玛尼堆,玛尼堆是藏传佛教的习俗,我在自驾川藏线中有详细记载(参见“骑路人”的博客:)这里就不再累述。
15:15海拔3340米,来到一片完全由冰川石构成的陡坡脚下,人称“楼上楼”,意为石梯子走完后要上的最后一层楼。这是鳌太线上第一个要翻越的冰川石陡坡,虽然和后面我们翻越的荞麦岭、飞机梁、九重石海等冰川石陡坡相比,简直不值得一提,但当我们第一眼看见如此壮观的冰川石山坡时,还是被它的雄伟气势震撼了。大大小小、形状各异的冰川石布满整个山坡,山坡上除了冰川石,没有一丝杂质,见过庐山的冰川石地貌,但与秦岭山脉的冰川石规模比起来,真的是如沧海一栗。因此,人们将秦岭山脉的冰川石山坡叫做“石海”, 即石头的海洋,确实名至实归。攀登石海,也是鳌太线上的驴友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考验。在石海面前,我们只能回到远古祖先走路的摸样,四肢攀爬。石海也是鳌太线上比较容易迷路的路段,它不像草地或泥路,都有明显的路迹,石海上没有一点路迹,而且遇到大块的石头,你只能绕它而上,绕来绕去,你就离开出口很远了,特别是在雨雾天气,没有参照物,十有八九就要迷路。据向导说,去年8月16日,一群驴友从太白向鳌山反向穿越,就是在“楼上楼”这个地方下错了方向,结果造成3人死亡的事故。爬了半个来小时,上到顶端,就明显感到是一个新高度,视线开阔,在雨雾中目力所及的都是高山草甸,石头混杂其中,我们已经行走在鳌山西跑马梁上了。向导说,如果天气好,就可以看见右前方的鳌山导航架了。
跑马梁和鳌山登顶
西跑马梁上的小路清晰地在草丛中蜿蜒前伸,鳌山的最高点,也就是导航架还在小路的右侧几百米的地方,所以我们必须离开清晰的小路,向右前方草丛中寻找依稀可辨的、前往导航架的小路。
鳌山大梁为什么又叫西跑马梁?“西”是相对太白山而言,螯山处在太白山的西面,所以也叫西太白,是秦岭第二高峰。太白山大梁叫东跑马梁,所以鳌山大梁就叫西跑马梁。“跑马”形容鳌山山脊的宽大、平坦、气势恢宏。有人说,在西跑马梁上,百余匹骏马并排飞奔一个小时都没有问题,可见秦岭山脉的雄伟壮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