鳌太线穿越游记(八):崩溃
崩溃
D6:7月21日
天气:小雨转大雨
线路:小石河营地(海拔3224米、临时营地)——金字塔(海拔3406米)——南天门——塔一峰(海拔3418米)——塔二峰(海拔3481米)——塔三峰(海拔3385米)——西塬营地(海拔3125米)——九重石海——太白梁顶(东导航架、海拔3523米)——大石河营地(东塬营地、海拔3183米)
鳌太线上的狂风真的可以将人吹下山
今天将是鳌太线上最艰难的一天。
5:30钻出帐篷,云气很重,天气发展趋势不容乐观。煮面条、炒野菜、泡茶水,7:40出发开始攀登金字塔。刚出营地,还是高山草甸和低矮稀疏的冷松奇观,我们在地上发现了两个驴友的脚印,以为是贪嗔痴他们昨天从此处经过,其实这几天鳌太线上只有我们4个人在徒步,脚印至少是十几天前驴友留下的。早晨雾气特别大,能见度不足50米。我昨天搭帐篷的地儿非常不好,中间高两头底,抵的腰部酸痛,整夜无法入眠。因为没有休息好,状态不佳,所以今天是一个极其巨大的考验,但愿今天能挺过去,但愿这种大雾不要维持太长的时间以致我们不能看到风景,更但愿今天不要下雨,如果下雨爬石海简直就是噩梦!8:10穿出松树林,在宽厚的高山草甸上爬坡,上方隐隐约约的是一片石海尖顶,那就是我们昨天在梁三峰远眺的、鳌太线上令人恐惧的又一只拦路虎:金字塔。和埃及金字塔一样,鳌太线的金字塔尖顶也是完全由石头堆砌而成,只不过石头是大自然的杰作,杂乱无章。由于我们昨晚的营地海拔足够高,所以,我们仅需拔高200余米就能登顶金字塔。8:15海拔3387米,经过最后的石海尖顶艰辛的攀登,但总算是比较顺利的登上了金字塔顶峰。
过金字塔后,就进入了南天门的范围,我们基本上就在以山脊线为中线的两边山坡上行走,时而在南坡,时而在北坡,或者直接就行走在脊锋线上。其实,整个鳌太线穿越也大多是这种线路,只不过脊线有时候变成了宽阔的大梁。这一段路的脊线大多都是尖尖的陡峭锋线,有时甚至如行走在刀刃上。沿线的冰川石千姿百怪,或如骏马飞奔,或如神龟驼经。两侧应该是深不见底的秦岭大沟,只是被浓雾笼罩,不见真面貌。但今天最令人崩溃的不是浓雾,也不是即将到来的大雨,而是鳌太线上肆虐的狂风。南风主宰了这里的一切,只要我们行走在南坡,十级狂风以摧枯拉朽之势,将我们吹得东倒西歪,就感觉秦岭山脉都在摇晃,山坡上的石海好像也摇摇欲坠,令人担心哪块石头会被狂风撼动,滚落下来,砸在头上。如果在脊峰上或垭口行走,鳌太线上的狂风真的可以将人吹下山去。此时你如果迎风而立,狂风裹挟的冰冷的空气会从你的鼻子、嘴巴直接吹进你的肺里,顿感呼吸困难。此时我们只能各自顶着狂风吃力的走着,十米开外讲话声都会被狂风淹没。山上气温很低,稍一停顿,身体就会被狂风吹得个透心凉,感觉就像要失去体温的样子。但一旦走进北坡,立即就风平浪静,连身上都感觉暖和多了,真是几步路,两重天。可惜我们多数时候都是走在南坡面,所以大家都被狂风吹得个半死。
稀里糊涂的就穿越了三座塔峰
9:15海拔3380米,翻过了一些小山坡,走过了苍龙岭,庆幸没有被塔一峰前垭口的狂风吹到秦岭大沟里去,我们终于来到了塔一峰的脚下。更加庆幸的是,穿越塔一峰既不需登顶,也不需从南坡横切,而是只要横切北坡(左侧)的石海就可以了。
塔一峰北坡石海的石头比其他石海的要大一些,普遍超过一米见方,两米见方的巨石比比皆是,所以横切的难度比较大,经常要左顾右盼的寻找最佳线路。好在这段横切线只有百余米长,而且右边的山峰将南来的狂风阻挡,北坡显得静悄悄,这使横切的难度降低不少,我们都有点情愿一直在北坡爬石海,也不愿意走到南坡去经受刺骨寒风。9:25海拔3392米,终于切过塔一峰,到达垭口,不敢多歇,直接向塔二峰方向走去。
照例是一个连着一个的石头、草地组成的陡坡耸立在面前,没完没了的山峰叫人几近崩溃。只有打起精神,咬紧牙关,顶着狂风硬挺着往前走。每到一个山峰的脚下,我们就问向导是不是塔二峰,向导总是那句话:还早着呢。问到后面,大家都已经明显没有信心,所以再也吱声了,只管低着头见山就爬。10:30海拔3352米,向导突然说了句:塔二峰已经过去了。这让大家既欣慰又无奈,欣慰的是准备要拼一下老命的塔二峰,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翻过了,无奈的是雨雾中我们连塔二峰长啥模样也没搞清楚。此时,浓雾已经变成了毛毛细雨,但狂风裹挟下的细雨同样具有湿透一切的威力。既然塔二峰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来了,我们索性不再关心什么时候到达塔三峰的脚下,反正该来的总是要来。11:40从塔二峰过来已经1个多小时,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走在狂风肆虐的南坡,相当消耗体力,早晨出发到现在已经走了5个小时了,大家都饥肠辘辘,见到前方垭口,赶紧折返几米到北坡避风休息,吃中餐补充能量。
继续前行,仍是走在狂风扫荡的南坡。我们估计,第一个穿越鳌太线的人,一定是在下半年走的,因为下半年北风唱主角,走南坡既无风,又向阳,所以就尽量往南坡探路,这就苦了我们这些上半年雨季走鳌太线的人了。有些山峰是从山腰横切过去,雨雾中也见不到峰顶,真的搞不清楚哪个是塔三峰。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太认真去计较哪个是塔一峰、哪个是塔二峰,哪个是塔三峰,向导甚至认为即将翻越的九重石海就是塔三峰。但主流路线还是认为,过塔二峰之后个把小时就差不多可以翻过塔三峰。
12:00我们意识到开始下降,说明我们又稀里糊涂的将塔三峰过掉了。下降的幅度还是很大的,12:30海拔3217米重新下到了树林。向导一直在催我们加快速度,因为看天气很可能要下大雨,而下大雨爬九重石海,又有可能抹黑在雨中扎帐,这在鳌太线上将危及生命。12:45海拔3140米下到鳌太线上的一处传统营地:西塬营地。整个营地在山脊上呈狭长状,脊线上的几个小山包将营地隔成大小不一的几块分散营地,直到九重石海的脚下。多数驴友都选择在此宿营休整,为第二天翻越九重石海做准备。我们按计划要翻过九重石海,赶到东塬营地(也叫大石河营地)宿营。脊线下几米同样是茂密的的太白红杉林。13:00海拔3119米,到达西塬营地的第五个营地,这里有中国移动信号,我们在这里向家人报平安,查看天气预报,得知明天仍然将是雨,这让大家很受伤。此时,小雨演变成了中雨,冲锋衣再也扛不住了,只能停下来,穿上雨衣,我们在鳌太线上最严重的状况还是发生了——我们不得不在狂风斜雨中攀登九重石海。
我们不得不在狂风斜雨中攀登九重石海
过了西塬营地,马上面对的就是令无数驴友感到后怕的鳌太最难关:九重石海。站在山脚下,仰望山顶,只见陡峭的山坡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岩石直入云霄,垂直高差400余米,号称直上九重云天,据说是得道成仙者登天的线路。岩块呈棱角状,面平棱直,多在1—3米之间,大者可达6米。岩块大小混杂,互相叠覆,铺天盖地,一泻千里,磅礴壮观,令人望而生畏。我们在风雨中一头扎进这无边无际的石海,就如一夜扁舟在汪洋大海中任凭风吹浪打,显得那样的渺小、孤独、无助,寂寞。攀登九重石海就有九重考验:高海拔、负重、垂直高差、巨石阻挡、岩石松动滑坠、恶劣天气、疲劳极限、迷路、锋利岩石划伤等等。充满艰辛、暗藏险情,若像我们这支史上最倒霉的队伍一样,正巧赶上在狂风雨雪天气,的确也要面对生死考验。然而,苦难的折磨却也能激发人的最大潜能,迸发潜能正是人们追求的极致。攀登石海的方法,人人都有一套心得,可谓有法而无定法,只有亲临其境才能心领会神。我的经验是,每上到一块石头平台,都停一停,向上和左右观察,充分规划好下一步的线路再继续前进,否则很可能千辛万苦的爬上了一段路,却发现眼前巨石挡路,根本无法通过,只能下撤,而在石海上负重下撤,其难度和风险比往上爬更大。
13:35海拔3208米,向导说,我们差不多上到九重天的第三重,“九重”是形容石海的高度,并没有实际的界线。也就是说我们千辛万苦的爬到现在,才上到三分之一的高度。回头俯视几乎还在山脚下的李老师,像是一只蚂蚁在无边的雨中石海移动,令人感叹。13:55海拔3266米,大雨竟然悄悄地歇下来了。太白山的石头似乎也有灵性,云雾缭绕中,似仙风道骨,与之凝视良久,便心有灵犀。山因石而秀,秀能通神。花若解语还多事,石不能言最可人。这漫山遍野的石头,虽久久地沉默,却终年承受阳光雨露滋润,终得灵性。是石头告诉上苍,正有几个虔诚的信徒在敬山,所以此刻将雨停下的吗?14:15海拔3336米,我们终于气喘如牛般地上到第五重石海。连一向爬坡如履平地的向导,也一直采取四肢攀爬姿势。石山、石海、石坡、石流,强烈地冲击着大家的眼球,惊险、刺激、痛苦、绝望,不管你怎么形容都不为过。我们尽量挑选小一点的石头爬,有些大石头,与山势一样倾斜的表面,面积足有几个平方,爬上去后,如果前面不能通过,想要再退回来,就有可能加速滑下,那就非死即伤,这时你就会真正理解什么是进退两难了。